本輪醫改恰逢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重新賦能傳統行業,帶來更多活力。新技術的融入,不僅從技術和資源供給端改變了行業的基礎架構,還從業務和運營方式上徹底重塑了醫療健康服務的供需形態。作為醫療服務體系的核心,醫院也面臨一場“智慧醫院”建設的變革。
2019年8月,國家衛建委出臺《關于印發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的通知》(下稱《通知》),決定在應用信息系統提供智慧服務的二級及以上醫院開展2019年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工作,并對智慧醫院的分級評估標準和評估方法做出了明確的要求,為智慧醫院建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智慧醫院建設大幕正式拉開。
智慧醫院建設涉及患者管理、醫院運營、支付方、數據監管等多個方面,醫院如何找準智慧醫院建設方向,動脈網(微信號:vcbeat)采訪了衛健委遴選的全國首批智慧醫院試點建設單位之一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呂中偉院長,詳解了智慧醫院建設過程。
目前,智慧醫院建設比較成熟的方面主要覆蓋的是掛號、繳費、查詢、輕問診等非核心的醫療流程,面向核心醫療流程的醫療和服務依然很少。
而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在2018年9月建設智慧醫院開始就確認“智慧醫院”建設應該服務醫務人員、患者、醫院管理三方。
呂中偉院長認為:“智慧醫院的建設不只是政策和患者需求推動,醫務人員、管理人員對于智慧轉型同樣有需求。智慧醫院轉型可以為患者提供便利、有效、舒適的就醫環境。解決‘看病難、看病煩’的問題。在醫院內部,醫院人員對于智慧轉型的需求,是以電子病歷系統為核心,以及系統間的互聯互通互確認。”
在厘清了智慧醫院建設需求后,在方向規劃上,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對智慧醫院建設主要從智慧醫療、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三個方面展開。
第一是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于2017年年底,全面建立五級電子病歷系統,并以此為核心,不斷強化自身信息化的建設,重點建設HIS系統、電子病歷和影像、檢驗等多系統的互聯互通互認。全面推進無線網絡部署,利用PDA及移動推車等,建設移動查房、護理管理、輸液管理、物聯網、物資追溯和病案追溯等信息系統。
在核心診療流程上,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應用AI人工智能手段,拓展“人工智能+醫療”的多種應用,在醫院放射科推進醫學影像的智能識別,涉及醫學圖像識別、圖像分割、圖像配準、圖像融合及圖像重建等多個方面。
應用前置審方系統,使醫務人員用藥更規范,及時杜絕藥品使用的配伍禁忌,避免藥品使用的不良事件發生;不斷完善數字化信息系統,使醫護工作不斷推向“無紙化、智能化、高效化”。
呂中偉院長表示:“智慧醫院建設不僅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而且提升了診療速度,還讓診療更加精準。在提高診療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醫護人員的績效,從而調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第二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醫院在門急診部署了大量一體機、自助機,提供自助掛號、自助預約、自助收費、自助報告打印、自助發票打印等多項服務。醫院在普陀區率先推進先診療后付費的醫療模式,率先部署門急診診間支付系統,病區護士床旁結算系統,為患者提供便民服務。醫院以“上海普陀健康”公眾號為基礎,提供包括手機結算、預約掛號、預約診療、信息推送、報告查詢等一系列便民服務,讓患者的感受更加方便、快捷,患者的知情度得到提高。
在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就診大廳,還配備了鈦米智能導診分診機器人,用于醫院門/急診、體檢中心的導診分診工作。機器人搭配強大的自然語義理解能力及知識圖譜推理能力,為患者提供導診分診、院內導航、就醫流程引導、院內信息傳達、醫療知識宣傳等工作
第三是面向醫院的“智慧管理”。呂中偉院長指出:“醫院的智慧管理是一項精細化工作,目前醫院正在應用數據挖掘技術,不斷推進精細化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做到按科室、按病種、按項目進行成本分析。”
目前,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利用智慧化技術,優化醫院的管理流程,管理信息能更及時、全面、準確的反映到相關的管理工作中,各個管理層級可及時全面的掌握工作動態,全面擴展OA的辦公系統的應用,讓管理人員及時了解工作運轉的狀態,推動醫院的精細化和信息化管理。
呂中偉院長坦言,在逐步推進互聯網醫院建設過程中,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也遇到了挑戰。
首先是在區域互聯上,呂中偉院長認為,智慧醫院的發展,并不是簡單地以單體醫院的為基準,而是需要以智慧醫院和區域醫療體系為基礎。智慧醫療服務體系需要依托區域于信息平臺,聯通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實現一定區域內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及患者居家產生的醫療健康信息互聯共享。
做到醫療機構內部之間、與其他醫療機構之間、與公共衛生之間、基層醫療機構之間的全面信息互聯互通互認共享,做到信息系統的有效整合。
以醫院與120急救銜接的問題為例。智慧急救需要多部門、多機構信息有效互聯互通。從而對急救患者在診前進行分級管理,提前進行措施準備;必須實現與院前急救系統的數據對接,從而使醫院可以提前進行特殊急救能力及項目(如心梗、腦梗等)的準備工作;需要支持救護車與醫院間的遠程交流,醫院可獲取救護車中采集的患者信息,按照患者病情,動態給出急救安排建議、準備計劃等。
除了區域互聯外,患者的用藥、治療、檢查、影像信息互認,目前在信息的標準化方面,在醫療過程中,有待規范、加強和提高。
除此以外,智慧醫院建設的經費,對二級醫院的經費投入,是比較大的支出,智慧醫院建設離不開國家與地方政府的支持。
接下來,呂中偉院長透露,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智慧醫院建設將重點關注兩個方面。
一是患者全程追溯。完全實現院內患者信息的互聯互通;建立醫院與區域急救平臺的對接,實現患者病情的實時追溯;提高醫聯體間跨機構服務信息交換與共享能力,全面追溯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及時給出診療或轉診建議。追溯患者診后情況,隨訪形成電子化記錄,對于不同患者可分別制定隨訪計劃及隨訪內容,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提醒,包括復診、用藥、生活指導等;支持基層醫療機構通過信息系統查看患者相關病歷資料。
面向患者的全流程追溯,可以促使居民健康需求從“醫療”向“健康”延伸,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臨床結果,同時也更好地落實醫保控費、分級診療等政策。
二是物聯網技術在醫院中的應用。物聯網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與網絡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管等功能。
醫院物聯網的建設可以打破醫院物理邊界,全流程打造高效、便捷、個性化的體驗。
物聯網技術今后醫院推進的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是醫療設備及人員的實時定位。在醫療服務過程中,對于醫務人員、患者、醫療設備的實時定位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善工作流程,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可以方便醫院對特殊病人的監護和管理,可以對緊急情況進行及時的處理。
為患者提供與個人診療活動相關的院內定位與導航服務,患者可在移動端實時查詢相關診療科室位置及患者排隊診療情況。
其次是智能醫療監護及移動生命體征監測。應用物聯網技術,通過感知設備采集體溫、血壓、脈搏等 多種生理指標,對被監護者的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既方便了被監護者,還可以彌補醫療資源的不足。
最后還包括醫療器械管理。為醫院使用的醫療器械(諸如手術包、植入物)配置一個標簽來存儲醫療器械的相關信息,醫務人員可以通過手持讀寫器對標簽進行讀取或寫入,并通過物聯網進行通信,讀取或存人醫療器械的管理信息,實現醫療器械的定位、跟蹤、監管和使用情況分析。
從同濟大學附屬普陀人民醫院,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智慧醫院建設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去中心化的醫療服務體系正在逐漸落地,醫院的物理邊界正在逐漸被打破。在未來,患者將收獲更加便捷且精準的醫療服務;智慧醫院也將減輕醫務人員重復性勞動,回歸核心醫療價值;醫院管理將更加高效智能,持續推動醫療服務創新。